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什麼是「機油黏度」?

黏度(Viscosity)為潤滑油中最主要之性質,簡而言之黏度就是潤滑油流動時之阻力,潤滑時會產生一層油膜,油膜的強度與黏度在大部分呈正比,也就是說黏度愈高,潤滑油油膜通常愈強韌,所以黏度為機械選用正確油品必需考慮最主要因素之一。每一罐機油的外包裝均有關於黏度的相關註記,在汽機車保養手冊上也都會提到愛車適用哪種黏度的機油,但是到底黏度在機油的使用上有哪些功能,消費者除了按照汽機車保養手冊之外,在黏度這方面又有甚麼應該要注意的地方呢?

       各種機油的黏度會隨環境溫度升高而下降,變得比較稀薄,隨溫度降低而上升,變得比較黏,所以需依環境溫度調整使用機油的黏度,否則冰天雪地的環境使機油黏度升高,若機油會無法正常流動至各部件進行潤滑,會造成引擎無法正常啟動;而在天氣進入炎熱的夏季,若機油黏度過低,受熱後將變得更稀,導致毫無潤滑的效果,最終產生機件磨損的情況發生,因此採用正確黏度的機油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但到底黏度要怎麼看呢?一般包裝上都標示有黏度的稀稠程度,國際上通用最常見的規範是:

  1. SAE黏度級數: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對於車輛用的引擎油以及齒輪油的黏度,由稀到稠加以分類,號數越高表示黏度越高,與品質無關。如SAE 10W-40,其中W為Winter之簡稱,所以含有W之黏度等級可適用較低溫之地區,後面的數字同樣代表黏度,數字越大黏度就越高,高溫時機油黏度夠才有強韌的油膜,台灣因為地處亞熱帶,所以使用10W-40即可,例如:國光牌9000SN車用機油10W-40。
  2. ISO黏度級數: (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Viscosity Grade):這是國際標準組織規定的潤滑油黏度級數,故工業用油幾乎全用此法分類,以便技術及商品的交流。因此制定了如下的黏度級數表,通常是在40℃下其測定的黏度稱動黏度或動力黏度,單位為cSt,級數則自2、3、5....至1500,此黏度級數之分法較為細密,例如:國光牌液壓油68AW。
  3. AGMA黏度級數:即美國齒輪製造商協會(American Gear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規定之黏度級數。工業齒輪油的最新標準是由AGMA美國齒輪製造商協會所定出的規格AGMA 9005-D94,使用者在選用時仍應以原製造廠家的設備手冊建議為主。

有些人以為機油黏度越高越好,實則不然,黏度高低各有優缺點,機油黏度高則金屬表面油膜較厚,優點是可承受較大負載,但黏度太高會增加機械磨擦力,造成阻力和動力損失;而機油黏度低則金屬表面油膜較薄,優點是降低阻力和減少引擎動力損失,但油膜太薄較容易破裂而降低潤滑效果。

一般來說,汽車製造廠在車輛出廠前會根據自身引擎設計以及車輛使用時外在氣候因素提供機油建議黏度,而且因節能減碳趨勢,新式車款引擎多半採用較稀薄的機油來節省能源,但在亞熱帶所用歐美車款所用機油黏度顯然需較黏些以防保護不周,同一家機油廠牌所供應的油品,若基礎油與添加劑的配方等級相近,則黏度越低者越省油,但引擎噪音可能變大;反之,機油黏度越高者越耗油,但引擎噪音可能較小,長時間高溫或負載重時,引擎較為有力。

整體來說,新車在選擇機油時,按照汽機車保養手冊來選擇適合的黏度就可以,但隨著車齡越來越長,需選擇黏度較高的機油,因為引擎長時間運作後難免有些磨損,這時候就需要較厚的油膜來保護,消費者別忘了選用適當黏度的機油來延長愛車引擎順暢度。